足迹
贞观公务员笔趣网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54章 双桥梁(第1页)

唐德宗之后便是唐顺宗。写起这位大唐的第十一位皇帝,陈平安的心中多少还是有一些遗憾的。记得那个帖子的贴主也是义愤填膺。分析了永贞革新要是能成功,绝对可以给大唐重塑龙脉,延绵国祚。可惜,永贞革新失败了。而唐顺宗李诵也成为大唐第一个被宦官给逼迫退位让贤,禅位于太子李纯。可能……也是唐朝唯一的一位被宦官给逼迫退位的皇帝。皇权已经衰败到了这种地步。大唐走向灭亡之路,也就更快了一步。刘禹锡、柳宗元这两位大唐时期的名人,也是在这时候被贬为司马。所以也有另一个叫法——二王八司马事件。永贞革新主张加强中央集权、反对藩镇割据、反对宦官专权。当然,这个时期,还有一个主要矛盾,存在于朝野上下,以至于皇权衰败。那就是朋党之争。李家是在关陇世家的支持下夺了天下。故此,李唐时期,有一个看不见的不成文的规则。叫做‘关中本位政策’。这时候,朝堂之上大部分都是关陇世家的官吏。当然,也有这山东士族、外廷士大夫这些人,他们分布于朝野上下,共同治理李唐的天下。武则天执政以后,专尚进士科,提拔了一批寒俊。而到了唐德宗末年、唐顺宗时期,已形成了南方寒俊与原来的关中士族、山东士族相抗衡的局面。南方寒俊与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,朋党之争的形势渐渐形成。这一点,那个贴主写的也是十分的详细。比如,诗豪刘禹锡就出身于苏州嘉兴,算得上是南方才俊。而柳宗元出身于河东柳氏,韩愈出身于河南河阳……。唐宋八大家之首,其思想之影响也非常深远,特别是在倡导古文·运动这件事情上,给后来的一些改革,提供了思路。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,推崇古体散文,其文质朴无华,气势雄健,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,开古文运动之滥觞。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;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,与柳宗元、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。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,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。这些……陈平安也都写了上去。有时候,他所讲述的那些前世的网友所总结的经验之论,又或者是一些专家学说,都是根据现代化来讲述。而韩愈不一样,他是唐朝人,是距离这贞观一百多年以后的人。他的思想其实和这个时代距离更近,也就更容易被理解。韩愈的道,是主张忧天下而不赞成独善自养的,也即是主张兼济天下而不赞成独善其身。可以看出,他虽然继承了儒家兼济的思想,却又有所不同。这在当时是相当积极的一种政治态度。韩愈还曾希望做个谏官。他在《龊龊》诗中说:愿辱太守荐,得充谏诤官。做个谏官,这是唐宋两代一些忧国忧民的庶族地主阶级文人的一个共同愿望。因为谏官的地位虽不高,却有言事进谏的机会。这一点,和如今撰写稿子,投稿给秘书监的一些学子们,又有一些相通。陈平安也就愿意在韩愈的身上多做一些笔墨。韩愈并非柳宗元这般出身于名门世族,而是庶族阶级,进士及第之后,任节度使推官、监察御史,后又被贬阳山县令,遇赦,调江陵法曹参军。历任都官员外郎、史馆修撰、中书舍人等职。可以说,他算得上是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很多年,也就见到了藩镇割据对于国家的影响,对于百姓们安定生活的影响。故此,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言行是明显的,最突出的表现是他积极主张讨伐淮蔡,并且亲自参加了这次战役,淮蔡平定之后,韩愈还奉命写了《平淮西碑》,此碑行文鲜明地表达了主张国家统一、反对藩镇割据。同时,韩愈也是一位关心社会现实、反对佛老的官吏。在唐代,反对佛教虽不始于韩愈,但兼辟佛老,则以韩愈为最。他历数自古帝王长寿者不曾奉佛,而奉佛者大都短命。只不过,他这般行为,等于冒天子之大不韪,在当时真是敢发狂言。在群臣不言其非,御史不举其失的情况下,而能独立不惧,是很难能的。最终也因此而被贬。直到唐穆宗即位之后,才被复用。可惜,这时候的大唐已经是日薄西山,永贞革新失败之后,直接断送了大唐王朝最后一点中兴的希望。陈平安一边写,一边摇头。若是他穿越到了这个时代,遇上了德宗、顺宗这样的帝王,估计也就老老实实当一个富家翁。若是直接掉在了他们的面前,估计也就只能是装模作样,把自己先打造成一个仙人,找机会,能溜就溜吧。幸好。他直接掉在了李世民的面前。算得上是八辈子的福气了。李世民看完了陈平安所写的大唐第十一位帝王的史册。对李诵的描写不多。毕竟,这位当年登基为帝,当年就被宦官给逼迫退位让贤了。而大部分的笔墨,都在描写永贞革新,以及刘禹锡、柳宗元、韩愈三人的身上。韩愈的笔墨是最多的,还是贯穿了三位皇帝。只不过,看起来,这位三朝元老也没能扶起已经快要倒塌的大唐。永贞革新在废旧革新,罢宫市五坊使、取消进奉、打击贪官、打击宦官、抑制藩镇等。其所作所为确实是有着中兴之象。可惜,王叔文这些人还是没能斗得过宦官。或者说,李诵的实权已经没了。在藩镇割据之下。李诵也就没了兵权。而没了兵权的皇帝,就相当于是老虎没了爪子和牙齿。没了爪子和牙齿的老虎,还能打得过谁呢当年登基为帝,还没一年,就被宦官给幽禁起来,也是唐朝二十一位皇帝之中的笑话之一。若是刘禹锡等人有兵权,在俱文珍政变的时候,来一个反杀,说不得这个永贞革新也就成了。李世民现在看史册,心态也是非常稳了。看到宦官能够幽禁皇帝,也仅仅是蹙眉,有一些温火。等看完永贞革新的内容,以及失败的缘由,再加上,刘禹锡、柳宗元、韩愈三人,也不过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。是李家对不起刘禹锡、柳宗元、韩愈三位王佐之才啊!李世民合上了史册,放在了一边,感慨地说道。也不知道,刘禹锡、柳宗元、韩愈三人若是能听到太宗的这一句感慨,会如何陈平安也是有一些唏嘘。李世民继续道:朕当初也听闻你讲述过皇帝之所以用宦官的原因,其一,在于文官、武将不被帝王信任,文官有着朋党之争、武将又喜欢拥兵自重,故此,皇帝才会重用宦官。其二,是因为皇帝有意在借用宦官的力量,作为自己制衡朝局的手段。其三,宦官在军事上的作用,一个是掌握兵权,唐朝中后期,皇帝对武将和地方节度使的猜疑日益加深,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,皇帝开始将部分军权交给宦官。宦官通过担任神策军等禁军的中尉、监军等职务,掌握了京城和地方的军权,成为皇帝在军事上的重要支柱。第二个是监军制度,唐朝实行监军制度,宦官被派往地方监军,监督武将的行为,防止武将叛乱。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,但也为宦官干预地方政务提供了机会。其四,宦官的日常陪伴与亲近感,宦官作为皇帝的后宫成员,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与皇帝呆在一起,除了皇帝休息时间外。这种日常的陪伴使得皇帝对宦官产生了亲近感和信任感。还有隐秘事务的处理,宦官经常参与皇帝的一些隐秘事务的处理,如传递密旨、打探消息等。这些工作让宦官更加了解皇帝的意图和心思,也使得皇帝更加依赖宦官。其五,皇帝个人喜好和信任,如李隆基宠信高力士。还有朝中无人可用,一个一个都不听话,皇帝只能是重用宦官,让他们来治理国家,从而加强皇帝自身的皇权。这五条,便是宦官权柄越来越大,甚至是在李纯时期,超越了皇权的原因。可其中的皇帝之喜好,又或者是朝中无可用之人,这是无法避免的吧陈平安点了点头,回道:是的。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。他就算是定下一个祖制,宦官永不得干政。估计也是枉然。毕竟,秦朝之赵高、汉朝之十常侍等,也算是前车之鉴,却还是改变不了宦官专权的大势。李世民又沉思了良久,才开口道:唯一能够避免宦官专权之隐患的办法,那就是……不设此官署!什么叫做不设此官署自然就是不再有宦官这样的人。没有了宦官这样的人存在,自然也就不会再有皇帝重用宦官的情况出现。可是,皇宫之中不用宦官,只用宫女,可以吗这也是一个问题。陈平安则是开口道:陛下,此法不太可能有效避免宦官专权。陛下知晓了宦官只隐患,太子、太孙、玄孙等人不知道啊。就算是陛下说于他们听了。可是第六代、第七代、第八代帝王也知道,却也不一定还会照做。毕竟,宦官在皇宫之中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。这一个官署是伴随着帝王之身份而诞生的一个特殊的存在,是不太可能替代的。比如,这每日的奏章,陛下需要人手来处理,不可能交给那些宫女吧想来,她们识字也不多。就算是识字,皇宫之中都是宫女,有一些事情,也不是那么的方便。当事情不太方便的时候,帝王还是会想着任用宦官。李世民听完,想了想,也觉得陈平安说的不错。朝令夕改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出现过,贞观之治是何等兴盛,可到了后面,很多国策不还是更改了嘛。陈平安还有言,之所以制定五年规划,其实就是为了要与时俱进。长久的一个目标是不可取的。每一年都会发生各种事情,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,也就有着各种各样的变故。治国理政若是不能与时俱进,不知变通,只知道默守陈规,也是不可取。早晚会被人以外力打破旧规则。其实,直接不设立宦官这个官职,没有了阉人,确实是可以杜绝宦官专权的现象。但是皇帝又不能没有宦官啊!李世民可以做到身边没有郭安这样的人服侍吗不能!所以,其他的皇帝也不能。李世民问道:那你可有什么好的建言陈平安想了想,回道:陛下应明令宦官之职责,仅限于宫廷内务、侍奉皇帝及皇室成员,严禁其涉足朝政、军事、司法等核心领域。制定详细法规,明确宦官权力之界限,违者严惩不贷,以儆效尤。同时,加强内外监督,确保宦官行为不越雷池一步。然后还是要和太子言明若是重用宦官,将会带来多大的危害。宦官属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官职,其人也是非常独特。后天的缺陷,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心理也就是性格上的缺陷,然后思维也会和正常人不太一样。古往今来,没有几个宦官是王佐之才。他们没有受到过任何教导,连儒家之学问都不懂,识得几个字,然后,人生之经历就是在这皇宫之中,慢慢地往上爬。学会的不是治国理政,也不是辅佐帝王,而是阿谀奉承,是如何在这皇宫之中生存下来。所以,宦官根本就不值得被重用。重用宦官,还不如用一用酷吏。宦官权柄大了,就能联合起来,直接幽禁帝王,酷吏权柄再大,也是一个臣子,也要在朝堂之上的规则之内行事。宦官乃是皇帝的身边人,若是对皇帝不满,有权势的宦官一声令下,整个皇宫差不多就是他们说了算。除此之外,陛下应强化皇权之集中,确保国家大政方针出自圣裁,但亦需注重制衡机制之建立。也就是平衡之术,要让帝王之术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。如李亨、李豫、李纯都是有着明君之资,若能得到很好的教导,培养其帝王之术,自当不会皇权旁落、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!说白了。还是皇家教育的问题。朱元璋应该是意识到了这一点。所以尽心尽力教导朱标,稳固朱标太子之位,还言传身教,让他学会如何治国理政。可以说,朱标若是不早早病死,也就没有靖难之役。至于往后,其实也不好说。因为朱标的正妻早逝,又再立太子妃。朱标教不教得好朱允炆,还是未知。不过,却也能通过朱元璋教导朱允炆,而朱允炆登基为帝之后的所作所为看得出来,怕是教不好的。故此,朱标就算是不早早病死,他倒是顺利登基大位,当了皇帝。大明也会有永乐之治。但是再之后恐怕还是会绕回去,回到原本的历史长河的那个点上。当然,也有可能不会。谁说得准呢就像是现在,如何解决宦官专权这个问题,李世民和陈平安都说不准。唐朝中后期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。从李隆基开始的宦官得权,高力士的阿谀奉承、祸乱朝纲、勾结外臣等,就存在了隐患。再到安史之乱以后,就相当于是东汉末年的张角之乱一样,为了平定张角之乱,允许州牧招兵买马,讨伐张角。结果,这些州牧们招兵买马之后,却纷纷拥兵自重。安史之乱以后的武将们也是差不多,一个一个也都有了拥兵自重的苗头。当然,这也和皇帝软弱无能,以及胡乱操作有关系。比如,大敌当前,李隆基却轻信谗言,直接斩杀了高仙芝等武将。这就寒了那些武将的心啊。他们在外面浴血奋战,保卫京师,也就是保护皇帝。结果皇帝却要砍了他们的头!这样一来,谁还敢继续为皇帝卖命再之后,皇帝用宦官监军,再一次寒了武将们的心。宦官是啥武将们一个一个都是大丈夫,都是带、把的,他们会受得了宦官骑在他们的头上,耀武扬威若是宦官们一心为国,有着忠君爱国之心,也就罢了。可是大部分的宦官都是趁着机会,开始敛财、贪权、胡作非为,目光短浅、皆是鼠辈也。武将们自然不服!皇帝一顿操作下来,不仅没有树立威望,反倒是让武将们寒心不已。最后索性纷纷自保,开始了拥兵自重,听调不听宣,甚至是皇令都不听了。你敢动我,我就敢谋反。两个人就永贞革新讨论大唐中后期的弊政,存在的诸多问题,以及该怎么避免等。还有韩愈推行的古文运动之意义,以及韩愈所写《论佛骨表》的内容,以及佛门……。李世民自然是侧重于儒学之教义,然后重黄老之学,推崇道家之道理,对于佛门则是抑制其发展,而不是想办法废除。佛教东传这么多年,早已经深入人心,废除是不太可能的,还可能受到天下信佛之人的反对。不过嘛。如今之国策在大局面上本就是推崇道家而抑制佛门,若是李承乾登基为帝,必然也是如此。史册上会出现佛门发展壮大,那也是因为武氏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开始推崇佛门,打压道家,拉拢佛门为自己制造声势。在这之后,佛门才壮大起来,建立了更多的寺庙,甚至是修建了大佛佛像、石窟等。如今,没有了武氏这个变数。佛门还能不能发展壮大起来,也就也说不准了。当然,百姓们总要有信仰,在科学没有大行其道之前,不能让百姓们失去了信仰啊。没了佛门,那不还有什么摩、尼、教,白、莲、教什么的嘛。所以,不能只是抑制佛门发展,佛门之思想若是用好了,也能更加促进江山社稷之稳定,让百姓们都能安宁地从事生产。‘只要人人都能日行一善,这个世界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。’……四月初。春耕也基本上完成的差不多了。有着李勣在京察天下,各地也不敢乱来。谁都知道在这时候,越是上蹿下跳的厉害,也就越是容易被抓住问罪。故此,京察天下之时,也是大唐最安宁的时候。各地官吏对百姓们的态度,那也是没话说,百姓们也可以安居乐业,还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大唐朝廷的公道。日子……总算是有了盼头。四月五日。大唐邸报上面有一篇文赋,吸引了大家的注意。‘论文以载道。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,其内容却不简单。几乎是占据了大唐邸报的半个版面。本来,大唐邸报这段时间都是紧跟着报道李勣京察天下的过程,却在这时候,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声音。关键是,写这一篇文赋的人,也不是寻常人,而是赵王陈平安。其内容,分为三部分。第一部分,讲述了文字之源,诗经等,讲述了屈原的文章。这第二部分,则是又分析了唐诗,从诗经演化而来,有了如今的诗歌。而第三部分,讲述文以载道应该是百花齐放,而不是一诗独鸣。赵王陈平安写了三个题材,一篇劝学,一篇如吕氏春秋一样的短文篇,一篇描写游侠儿拜师学艺、学成下山,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。而且,那个故事似乎仅仅是一个开篇,还没有写完。让这一期的大唐邸报直接大卖。百姓们的饭后谈资又有了。劝学、和短文故事关注度也高,但是那个没写完的故事,更吸引人。李青学艺初下山,黑虎拖刀抢民粮众人很想看李青又是如何打败黑虎,解救了村民的。